Search

把自己「看」小,把自己「做」大

每晚8:10,是我們家最緊張的時刻,因為要趕8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把自己「看」小,把自己「做」大

每晚8:10,是我們家最緊張的時刻,因為要趕8:20的垃圾車。垃圾、廚餘、塑膠袋、寶特瓶、紙類,要分開綁好。沒分好去倒,會被清潔人員念。

這時,如果朋友打電話給我,我只能敷衍地說:「不能說話,要去倒垃圾。」

朋友揶揄:「大作家也要倒垃圾?」

我笑笑。疫情中,沒有大作家、大明星、大老闆…我們都只是,想活下來的人。

確診了,都變成一個編號。

在病床上,每個人都一樣高。

8:19,我背著兩袋Ikea購物袋大小的垃圾衝下樓。有時在垃圾車正要啟動離開的那秒鐘趕上,會有一種明明睡過頭卻還是趕上高鐵的成就感。

年輕時,追求夢想。如今,追垃圾車。

這不是說夢想不重要。我的公司還叫「夢想學校」。

這是說「只」追求夢想,常會眼高手低、頭大腦小,把自己看得太重要,於是錯過了身邊那些看似微小的人與事。

那些人與事,不管是倒垃圾、做飯、跟家人和朋友相處、自己獨處反思…不像夢想那麼高大尚,卻是生活的本質。

那些人與事,給我們的靈感、技能、修養。長期來說,幫我們實現夢想。

把自己「看」小一點,放鬆一點,糊塗一點,幽默一點,才能撐過成就大事必需經歷的漫長折磨,最後達標。

當然,不管是年輕或中年,生活中不能只有倒垃圾。

其他時間,就來把自己「做」大。

對於「大」,每個人定義不同。

有的人覺得更有錢、更有名、更多「讚」,是大。

也有的人覺得更自覺、更自由、更自在,是大。

所以一開始,要決定你要的「大」是什麼。

把自己「做」大,不一定要從「自己」開始。

「夢想學校」曾帶過15屆的實習生,大約七、八十人。其中四、五位同學跟我保持聯絡。留學時找我寫推薦信、離職前問我意見、出書時請我寫序,或只是單純地告訴我他們戀愛了、失戀了,回國了。

他們的請求,我都盡量答應。雖然他們年紀跟我差一截,工作和生活上沒有交集,毫無利害關係。

但正因如此,我喜歡跟他們互動。瞭解我不熟悉的生活方式,其中的苦、甜、美好、失落。

因為他們,我把自己「做」大了,再年輕一次。

因為他們,我把自己「做」大了。我的存在,不止於「我」。

當然,把自己「做」大,也可以從自己開始。

Linkedin的創辦人Reid Hoffman會請一位研究員,教他新知,回答他的問題,讓他能快速學習。

先把自己「看」小,承認自己不足。才會加速學習,把自己「做」大。

明天下午的線上讀書會,我們聊:如何把自己「做」大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